本文目录
原文:
己亥杂诗其八
清代 龚自珍
浩荡离愁白日斜,呤鞭东指即天涯。
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。
翻译:
满怀着离别的愁绪而面对夕阳西下,鸣鞭朝向东方指去从此浪迹天涯。
凋落的花朵它不是没有情意的东西,化成了春天的泥土更会培育出新的鲜花。
《己亥杂诗》其二百二十首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。这首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,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,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、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,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,变革社会,振兴国家的愿望。
“九州生气恃风雷,万马齐喑究可哀”这两句以比喻修辞格,表明只有依靠一场急风惊雷,才能打破在清朝统治下,到处呈现着的为时已久的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。“我功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”两句,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法,表现了诗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,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。
全诗以一种热情洋溢的战斗姿态,对清朝当政者以讽荐,表达了作者心中对国家未来命途的关切,和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,具有很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很强的现实意义。
《己亥杂诗》第九十六首
少年击剑更吹箫,剑气箫心一例消。
谁分苍凉归棹后,万千哀乐集今朝。
【笺说】
此诗描写自己遇到灵箫前后的心境变化。
少年击剑更吹箫,
首句写道,我年少时就有“击剑”之志,更有“吹箫”之情。
此句所写,是龚自珍回想自己一生,自觉自己具有双重的性情,从行为上来说,就是既喜欢侠客似的豪气万丈的击剑行为,也喜欢仙人月夜清风的吹箫行为;这、从内心的性情来说,就是下句的既有“剑气”,又有“箫心”。
龚自珍的这种自觉,其实早在二十一岁时的嘉庆十七年(1812)他就西湖之上填词抒发自己的胸怀,就憧憬此种境界,词牌《湘月》,并有小序曰:“壬申夏,泛舟西湖,述怀有赋,时予别杭州盖十年矣。”词曰:
天风吹我,堕湖山一角,果然清丽。曾是东华生小客,回首苍茫无际。屠狗功名,雕龙文卷,岂是平生意。乡亲苏小,更应笑我非计。
才见一抹斜阳,半堤香草,顿惹清愁起。萝袜音尘何处觅?渺渺予怀孤寄。怨去吹箫,狂来说剑,两样销魂味。两般春梦,橹声荡入云水。
这种“箫”与“剑”的意象,经常出现于他的诗中。如此后,嘉庆二十五年(1821)二十九岁《又忏心一首》有句:
来何汹涌须挥剑,去尚缠绵可付箫。
道光三年(1823),三十二岁《丑奴儿令》云:
才也纵横,泪也纵横,双负箫心与剑名。
此年的《漫感》诗也云:
一箫一剑平生意,附近狂名十五年。
道光六年(1826),三十五岁的他在《秋心三首》中又写道:
气寒西北何人剑?声满东南几处箫?
道光十年(1830),三十九岁时,他在《纪梦七首》诗的第五首曰:
按剑因谁怒,寻箫思不堪。
龚自珍在《己亥杂诗》写此诗后,次年在《鹧鸪天·题于湘山旧雨轩图》词云:
长铗怨,破箫词,两般合就鬓边丝。
排比起这些字句,可见龚自珍早就自觉以“箫”“剑”来描述和塑造自我的性情与文字写作的风格,也就十分清晰了。
剑气箫心一例消。
在回顾了自己的箫剑平生后,龚自珍想到自己现在辞官南归,不禁又感到今不如昔了:我剑似的豪侠之气,箫一般的幽怨之心,如今都一同地消逝了!
“剑气”,剑的锐利光芒。常比喻豪侠之气。南朝梁任昉《宣德皇后令》:“剑气凌云,而屈迹于万夫之下。”
“箫心”,幽怨之心。常用来比喻文人的哀怨、悲凉的心境与文心。如唐杜甫《城西陂泛舟》说:“横笛短箫悲远天”。苏轼在《赤壁赋》中描写洞箫声音:“如怨如慕,如泣如诉,余音袅袅,不绝如缕。”
“一例”,一样,同样。宋胡中功《野烧》:“枣丛怕有芝兰种,莫把芝兰一例焚。 ”
首二句,是写自己如今的心境已不同以往。那么,我们不禁要问,那是如何的状态呢?其实他自己早在《己亥杂诗》的第二首中就说过:“百年心事归平淡”了。这样理解,那么第三句的“苍凉”,第四句的“哀乐”就更好理解了。
谁分苍凉归棹后,
第三句说,谁想得到,我回乡的船上,心境苍凉——
“谁分”,谁料。唐杜甫《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》:“此生遭圣代,谁分哭穷途。”仇兆鳌注:“谁分,犹云谁料。”
此句的“苍凉”,可以形容环境,也可以形容心境,想来时在夏五月,用来形容江淮气候环境,未免勉强;但形容龚自珍辞官回乡,只身南渡,“苍凉”二字,还是恰当的。而且可说,“苍凉”二字,在龚自珍此行中可说多时萦绕其心中,《己亥杂诗》诗中六用此二字,除此外还有:“簴苍凉行色晚”(第十四首)、“册府苍凉六幕孤”(第五十五首)、“谁分苍凉归棹后”(第九师留守)、“野烧苍凉悼达公”(第一百四十五首)、“座客苍凉半酒醒”(第二百一十七首),可知龚自珍的心境却是如此。
此一句,语意未完,需要连读下句,才能体会出“谁分”的意料之外的含义。
万千哀乐集今朝。
第四句接着写出了很出意外的事:
“哀乐”,哀与乐。清顾炎武《路光禄书来感叹成篇》诗:“中年早已伤哀乐,死日方能定是非。”
此句是写,龚自珍的悲哀和欢乐,悲伤与喜悦,这些极端的感情交织在一起,今天同时来到。可见,此日的酒席宴上,灵箫的出现对于已心境“苍凉”的他,是何等的震撼与冲击!在他的心里,已不知这是喜还是悲?是哀还是乐?或者哀中有乐,抑或乐中有哀?总之是使他“苍凉”的心,不在“平淡”,而是分不清了是“哀”是“乐”,涌起了波澜。
出自于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古诗《已亥杂诗.其八》的原文:“浩荡离愁白日斜,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。”
已亥杂诗 4
龚自珍
此去东山又北山,镜中强半尚红颜。
白云出处从无例,独往人间竟独还。
《己亥杂诗》第四首,写于离开北京城之时。开篇即明揭归隐之志,诗人崛强而又带有一些伤感地宣称:我的青春还在,还大有可为!其“强半”、“尚”几字颇堪玩味。三四句引陶潜语意,自比无心出岫、独往独来的白云,一种刻骨的傲态,一种嵚崎磊落的人格风范凸起于字里行间。
本文由hnjuzhong学习教育网于2023-10-06发表在hnjuzhong学习教育网,如有疑问,请联系我们。
本文链接:http://dongliao.hnjuzhong.cn/moyusf/759.html